公积金“暗箱”黑幕交易?那些我们看不到的钱都去哪了?
不久之前,新华社的一份调查报道对处于 " 暗箱 " 中的公积金信息不透明成为常态进行了披露。报告称,从 2009 年住建部发布 "2008 年全国住房公积金管理情况通报 " 后,官方就未再对外披露过全国住房公积金的详细缴存以及使用情况。高达 537 亿的公积金增值收益未予公开。公开报道对各方触动很大,多个省市 " 加班加点 ",亡羊补牢,赶在周末被动地在网上晒出了 2014 年公积金信息的年度报告。
上世纪 90 年代后期,为配合住房制度改革,借鉴新加坡模式建立的公积金制度为繁荣房地产市场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长期以来住房公积金管理条块化、碎片化,划地为牢, 各自为阵,各地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各自为政、信息系统低水平重复建设,机构冗杂、资源浪费、管理混乱。
各地自行开发的公积金管理系统达数百套,却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数据标准和接口标准,导致信息难以共享,系统五花八门,要想汇总一个全国性的数据都很难。长期的信息分割和 " 黑箱 " 运作,使大量资金容易被当作地方官员的私房钱挪用到形象工程上去。有的则长期趴在帐上,成为一些部门寻租公具,极易滋生腐败。
因为信息不透明,类似住房公积金这样取之于民而并未真正用之于民的 " 睡着了的钱 " 不在少数。比如商品房的白蚁防治基金,大城市多的达到十多亿,每家买房都要交,这笔钱究竟用到哪里去了,增值收益多少,没人向你报告。
再比如每套房子都要交的商品房养老钱——住房维修基金,同样不透明。住房维修基金按购房款 2 — 3% 的比例交纳,主要用于住宅公共部位、小区公用 设施设备保修期满后的维修和更新改造的钱,民间也有住房 " 养老金 " 之称。前几年房地产市场红火,有的城市一年收进来好几个亿,但这些钱派上用场了吗?
对某个地级市的审计报告显示,该市过去 15 年间归集的住房维修基金逾 5 亿元,资金增值收益是一本糊涂帐。15 年下来用了多少呢?不到 500 万 元,还是用在市级机关宿舍区的景观道路出新和花坛维护上。而在当地房地产网论坛上,能看到多个住户留言,反映申请维护基金 " 跑断腿都搞不定 "。
有一个小区住户反映房屋顶楼漏水,去房屋维修基金管理中心申请," 跑了多少趟已经记不清了 ",总是说 " 签名还不够 "。因为按照上世纪八十年代的 规定,申请房屋维修基金需要 2/3 的业主或其授权的业委会同意才行,普通百姓申用时,流程过于繁琐,而有支配权的人可随意使用,极不规范。而这个小区有 1000 多户居民,普通老百姓要去征集 2/3 的签名,谈何容易啊?
"我住的是老式公房,夏天暴雨有时屋里漏得哗哗的,照片和录像资料拍了送去了,因为凑不齐业主的签名就修不成,他们只知道照搬二三十年前的陈旧 规章,维修基金的管理这么教条呢?" 当地的一个官方房地产网的维修基金讨论专区,类似的诘问不断,但无人回应。对于那些装睡的人,你永远唤不醒他。
有处 1997 年建成的老小区,300 多户人家,用了快 20 年的老电梯百病缠身,故障频生,多次 " 关人 ",或突然直坠,或者冲顶。大人小孩心脏病 都要给吓出来,业委会多次申请用住房维修基金来大修电梯,但申请了三年都批不下来,每次来捣鼓几下应付了事,加点润滑油,换几个螺丝,过两天继续关人。住 房屋维修基金本是百姓自己的钱,相当于为房子买的保险,出了问题就要赔付,这是一项权利。维修基金不起维修作用,人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谁的钱?有位患有 心脏病的老干部气愤地给市领导写信,说 " 我这条老命哪天都会给你这个破电梯搭上。"
出钱的人想用这钱不容易,这钱做什么用。还是看那个有 5 亿多维修基金的小城市的审计报告吧。这 5 个多亿的资金竟然以 60 多张大额存单的方式,趴在 20 多家银行里睡大觉。审计人员说,光为了核对和查验这些帐户和存单,就费了老大的劲。
数 亿资金开成零散的若干张银行大额存单,保管在一两个人手上,稍微懂一点财务常识的人都明白,个中的风险隐患巨大——他如果拿着这存单去抵押融资为自己牟利 怎么办?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这些年一些地方公积金和住房维修基金管理的负责人相继出事,与信息不透明、自我封闭式的管理和缺乏有效监督有直接关系。而透 明和阳光才是最好的防腐剂。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华社的报道只点出了冰山一角,住建系统管理的公共资金量大,与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社会关注度高。实际上,几乎每个行政主管费 部门都有大把沉睡的资金,许多基金项目取之于每个纳税人,聚沙成塔,规模甚巨,如果没有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和严格的内外监督机制,就很容易沦为一些部门少数人 " 暗箱 " 操作的寻租工具,这方面前车之鉴太多了。也该是立规距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