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保资金国债化来防止挪用
近来,社保方面频频受到各方关注。国家审计署公布了抽查的社保金审计结果,截至2005年底,社保基金违规问题金额总计超过71亿元。另一方面,社保个人账户的“空账”高达8000亿元,并以每年约1000亿元的规模迅速扩大。
“空账”和“挪用”构成了社保最危险的面容。实际上,“空账”和“挪用”是“一体”的,其根源都是相关官员掌握了收缴上来的社保资金,然后另行使用。从长远看,削减甚至让官员放弃操纵社保资金的权力,将社保资金交给专业的投资机构来打理是一个方向(目前属于补充养老的年金已经开始尝试着让专业投资机构来运作),但是,这需要时间,这需要金融市场规则的成熟,需要投资产品的丰富和监管能力的升级。
填充社保基金“缺口”的任务来自现有的社保增量资金的增值程度、国有资产的变现、国有资产的利润以及税收(当然还有延长劳动时间延长退休年龄等做法)。一般来说,全民低保应该由国家税收来承担,那么个人账户的“空账”部分就不得不让国有资产及其衍生利润来填补了。如果变现国有资产,简单地说,就是用“私有化”的钱来补“空账”。用国有资产充实社保基金,难以保障基金来源的稳定性。根据东欧等转型国家的经验,这种方式所能提供的资金相对有限,且有时间制约,一般在10年。同时,还会涉及到资产的定价问题,股市的波动性问题,国资的流失问题,这些敏感问题引发的争论足够让改革“窒息”。
因此应该放弃国有资产的变现策略,把注意力放在其他几项,毫无疑问,社保资金的增值和国有资产的利润必然是填充“缺口”的重要来源。中国161家中央直属企业,它们2005年留存的税后利润总计达750亿美元。由于国有资产的根本目的不是保值增值,而是“造福”社会“和谐”社会。国资的利润应该填入“缺口”。
关键就在于,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填入”?如果现金划入,那么资金又落入一些地方社保官员手中,其可能产生的挪用行为又将造成新“缺口”。可以考虑,财政部每年发行相应数量的特殊国债,将填充缺口的国资利润“换”过来。财政部把“换”过来的钱交给社保基金,或者交给其他的专业投资机构来运作。然后,国资委将这些国债打入各地社保个人账户。可以规定,特殊国债无法进行抵押和转卖(这相当于消灭了国债的流通能力)这主要是防止地方社保官员的挪用。同时,国债的期限将同账户人的退休年限匹配,国债到期时由账户人提取财政部兑现。国债的利率大小应该考虑到通胀数字,再加上劳动力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即让账户人在退休的时候能享受经济增长的成果。
和用社保资金国债化来防止“挪用”相似的做法是,采用记账式个人账户(NDC,即Notional Defined Contribution):每个人逐年缴费在记账式账户里增加信用,账户里没有现金,社保官员也就无法挪用。但其缺点是:账户永远是空的,会让人对未来政府是否确实支付缺乏信心,中国人很实际,很害怕“幻灭感”。另外,这种记账式很可能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储蓄率,降低了国内的投资资金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