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的账不能简单以亏盈来算
养老金并轨尘埃落定,社会上有“月薪1万,养老金缴满30年,27年才能回本”的说法,引发养老金“交的比拿的多”等质疑。有专家表示这一算法不对,并对此作出精算:60岁退休,计发139个月,约合11.6年,领到这个月数就不亏,超过就赚了,与27年相去甚远。养老金的账究竟该怎么算?
专家的澄清经不起推敲
王聃
从个体的角度来说,每个养老金缴纳者都希望尽快地得到回报,不过倘若试图以一种理论的方式,来明确得出养老金回报的周期,显然是经不起推敲的。购买力在时刻波动,老龄人口也在每年递增,甚至连国家的养老政策都在改革,这些变化的因素,让养老金的回报周期远没有那么容易被得出。
退一步来讲,就算单个的养老金缴纳者,真能于退休后的11.6年内得以完整的回报,就证明当下的养老金缴纳方式是不存在任何问题的吗?我个人对此并不认同。首先,要到71.6岁才能拿回全部的缴纳金额,这个期限为何不能再缩短些?要知道,不是所有的养老金缴纳者都能活到71.6岁。其次,需要看到,此次理论上才能得出的“11.6年回本”的结论,其实也是建立在当前个体养老金费率偏高的基础之上。个体和国家对养老金分摊的现状,正是被热议的话题之一。
正因为如此,不仅“11.6年就能回本”的结论太经不起推敲,就算其能够成立,此种对于养老金政策的算法和理解,也显得过于庸俗化。养老金是以国家名义对于职工退休后基本生活需要的保障,它需要按照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积累的原则来积累和运作。同样,它更应该表现出稳定与可依靠的养老基金储备,让国民个体在支付较低的费率之后,就能获得“老有所养”。
比起所谓的养老金多少年可以回本的话题,在养老金政策这一事件上,更值得关注的其实是:一则,养老基金的缺口如何来弥补。养老基金缺口越来越大,且数量惊人,早已不是第一次被提出,这就要求国家加大对该领域的财政投入,特别是要求国企上缴更多红利,以弥补其此前的历史欠账。二则,如何让个体的养老金支付部分下降,让社会对养老金替代率的连年下降不满得以明晰。尽管养老金已经实现了并轨,但这仍是养老金政策改革不可回避的议题。
养老金宜算大账
燕农
此次“养老金11.6年就能回本”与“领27年才不亏”的争论,既给人以算计养老的沉重感,又显现出算偏了题之后徒劳无益的一面。
关于养老金的账宜算大账不宜算“小账”。所谓大账,有两笔与民众息息相关。一者,在职职工养老金缴费比例重不重,是否影响到了当下的生活质量;二者,退休后所领取的养老金能否保障基本生活,使生活质量不至于降太多。
之于前者,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已明确提出了“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说明保险费率偏高,适当调整已经进入政策视野。之于后者,目前的养老金尤其是社会养老保险金的调节幅度,虽然近11年来每年以10%的增幅上调,但却尚缺乏科学依据,并不能完全反映工资或物价上涨对养老金购买力的影响。有专家建议,应尽快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可以选取通货膨胀率特别是与老年人密切相关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涨幅为挂钩指标,同时还应与在职职工的工资水平挂钩。
所以,从民生需求的角度出发,如果要给养老金算账,不妨算算上述“一头一尾”两笔账,从而促进养老保险费率更加合理,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更加科学。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养老基金开源增值改革,在职职工缴费负担不是太重、退休人员生活质量不是太低,这种养老愿景下,不仅能汇聚社会养老改革共识,养老金的账也不会再是一本简单的盈亏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