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机构浦东首家老年养老机构面世;养老产业需要持续发展
核心提示:浦东新区工商局副局长张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浦东新区此次推出的试点,让有意进入养老领域的外资提供了政策上的可行性。
6月14日,上海凯健华鹏老年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健华鹏)在浦东正式成立,填补了浦东外资养老机构的空白。这是浦东新区推出鼓励和支持外资进入养老领域后的首家落户的外资企业,主要提供包括康复护理在内的一些养老服务,以及面向中高端养老市场的老年餐饮等。
新型养老需求迫切
6月6日,上海市工商局和浦东新区政府联合推出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浦东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16条政策措施,其中提及:“鼓励和支持外资进入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领域,在浦东新区开展经营性内外资养老机构工商注册登记试点。”
浦东新区工商局副局长张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浦东新区此次推出的试点,让有意进入养老领域的外资提供了政策上的可行性。张军同时表示,除凯健华鹏外,目前还有一些项目已经进入了审批程序。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201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1.776亿,占总人口的13.26%,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比重达到8.87%,都已达到国际通常定义的老龄化社会标准。按照目前趋势,预计到2050年,我国每3到4人当中就会有一个老年人。而作为目前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上海老龄人口比重已达到甚至超过发达国家水平,赡养比约为1.5:1,早已过了2:1的“老龄社会危机时点”警戒线,最为常见的“421型”家庭结构中,年轻人赡养老人的压力巨大。
与发达国家的老龄化情况不同的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我国人口的老龄化速度极快,达到老龄化社会时的GDP水平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未富先老”是摆在眼下中国人面前的一个大问题。而养老相关产业发展落后限制了国人的选择,目前中国人依旧习惯于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可以说,在当下的中国市场上,对更加成熟的新型养老机构需求迫切。
产业模式尚需摸索
近年来,国内打出“养老”旗号的企业并不鲜见,可实际上真正有实质性进展的却几乎没有。
对此最为热衷的,无疑要属地产和保险领域的企业。万科、首创、保利、华润等地产企业,及以泰康人寿、中国人寿为代表的保险行业企业都曾高调宣布进入养老产业领域,推出“养老地产”的概念,或是建设养老社区等方式,并将其看做是新的盈利增长点。
这些项目多数还在建设中,并未实际投入市场,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尚未可知。但业内普遍认为,现在社会上的许多养老机构都是“拼富”的地方,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养老产业,而只是商家的一种销售策略而已,中国养老产业的发展实质上还处于摸索阶段。
对此,美国城堡投资创始人韦斯·埃登斯(Wes Edens)坦言:“做好老年人住宅非常复杂与困难。”
总部位于美国的对冲基金与收购集团城堡投资(Fortress Investment)2011年年初曾计划为一只中国基金募资约10亿美元,主要投资面向中国迅速扩大的老年人口的住宅。
韦斯·埃登斯表示,提供老年人住宅业务包括三个关键方面:住房与饮食方面、政府因素(因为政府必须为这类项目提供支持)、以及医疗服务的提供。他认为,目前中国城市在教育与医疗服务等公共福利设施方面,存在着水平发展不平均,这也限制了中国养老社区的发展。
而与养老地产相比,其他形式的养老产业也受到相似因素的影响,且盈利模式不及投资地产见效快,受关注程度也不高。一些有意进入这一领域的外资企业,则还要面对政策方面的限制:根据民政部《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外资需与中方以合资、合作方式设立养老机构,一般需经过地方民政部和外经贸部门审批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登记,各地也制定了一些不同的设立程序和要求。结果就造成虽然有成功的个案,但无法大规模推广。
当然,不谈国外,中国传统的养老观念也是我国养老产业发展所要面对的一大难题。依据目前的形势来看,中国大多数老人依然希望居家养老,就是待在子女家里养老,这某个程度上限制了养老机构、老年公寓等新型养老模式的消费群体规模,所以在我国这也是比较头疼的问题,而且但老龄化的加剧,对于子女来说,赡养老人的负担就更加重了,但是国家政策已经渐渐向养老产业倾斜,预计更多像凯健华鹏这样的企业会得到发展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