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养老双轨制不破讨论延迟退休无意义
7月底人社部表示是否延迟退休将稳慎决策,刚降了温的延迟退休讨论再度热了起来。
有社科院专家称,对城镇就业人员整体而言最优退休年龄为64.14岁;而日前,一份由多部门和专家学者共同发布的《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报告2012》显示,延迟退休将使大量青年不能进入劳动力市场,目前条件并不具备,暂时行不通。
延迟退休将减少岗位供给、恶化就业状况,是反对者历来主张的重要技术原因。当然,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争议。该报告发布之后,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赵耀辉表示,延迟退休恶化就业形势这个说法是不科学的,并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若不延迟退休年龄,年轻人需交的社保可能要翻倍,这将损害他们自身利益。
这样的技术讨论并不陌生,在是否延迟退休的问题上,往往是以全球老龄化为背景,畅谈人类平均寿命的增长,以发达国家通过长期的激烈讨论最后确定延迟退休为参照,然后支持者与反对者各自论述在我国延迟退休“目前”是否行得通,最终各持己见并进入下一轮的讨论。
然而,无论支持者或反对者,政府或专家,似乎都默认延迟退休能否解决老龄化问题存在疑问,但至少可以用以应对养老金缺口问题。养老制度的目的是为退休者提供福利,其设计应为提供福利服务,而强制劳动者增加劳动年限等于强制延后或缩短其享受福利的时间,即牺牲本应追求的目标来解决制度设计造成的问题,这样的本末倒置是荒谬的。
况且,养老金缺口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养老制度改革的历史欠账,当年未缴纳社保费用的国企人员的退休金亦由社保系统发放,也就是说现在缴纳养老费用的人已经在为与其无关的历史欠账埋单,政府不以财政或国企分红来弥补缺口,反而要延长无辜者的缴费年限,是对他们的二次盘剥。况且,更有人尖锐地指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在职时不用缴费退休后却可由财政统一支付比企业退休人员多得多的退休金,养老“双轨制”不公尽显,延迟退休则更固化了以公务员为代表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既得利益,固化了以身份为基础确定其享有权利及待遇的体制,企业员工无法与其竞争却要多工作数年以税金供养他们,养老制度的不公进一步扩大。
而更荒谬的是,在专家们对延迟退休的争议中,弥补养老金缺口已被当成主要目的,技术讨论的分歧只在于现在执行将有何后果、时机是否合适。赵耀辉教授认为不延迟退休年轻人负担更重,因为他们要缴纳翻倍社保金来提供税金支撑财政对公务员退休金的支付,这样的主张正是默认了养老“双轨制”以及无辜的养老缴费者必须为历史欠账埋单。而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小平提出每延长一年提高养老金5%左右,最高可延长十年,并指“美国就是这样做的”,却忽略了美国不存在“双轨制”及历史欠账问题。默认或忽略“双轨制”和造成养老金缺口的历史欠账这两个前提,来对延迟退休进行技术讨论,不是“装外宾”就是“耍流氓”。
日前,人社部明确了“并轨”的大方向,并明确了迟迟不出台“并轨”方案的理由:一是对“老制度”彻底改革要循序渐进才能减少社会震荡,二是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也要改革完善。听起来“并轨”是要把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推高至机关事业人员的水平,前景令人向往,只是循序渐进的时间表却仍然没有——— 破除养老“双轨制”依旧未有实质性进展。
延迟退休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的议题,而养老“双轨制”及历史欠账造成的养老金缺口却是中国特色问题。破除“双轨制”、由责任相关的财政或国企红利弥补养老金缺口的历史欠账,建立公平而健康的养老制度,是从技术层面讨论延迟退休的必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