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尽快制定养老“并轨”路线图和时间表
最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就饱受诟病的养老待遇"双轨制"作出正面回 应,他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在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基础上,同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实现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有效衔接,实现新老制度的平稳过渡”。
养老及其他各项社会保险待遇"双轨制",这把企业(退休的以及在岗的)职工,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分划为不同等级的不平等制度,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阻碍了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扭曲了青年人的价值取向,助长了“不劳而获”的坏风气,成了乱象之源!尽管连续8年中央政府为逐步缩小这一待遇差距,也做了多方面的努力,但社会各界敦促政府“快马加鞭”铲除这一不公平现象的呼声越来越高(例如几年的“两会”期间,收入差距成热点话题,民调显示,社会保障问题占第一,其中,九成以上是强烈要求取消退休“双轨制”)。当然大家也理性地看到,尽管"双轨制"有着并不复杂的历史成因,最终解决它也需要有一个时间上的"消化"过程,但政府不能以“这一难题的形成和积累是历史性的”为借口,敷衍塞责,久拖不决!
不妨以城镇退休职工养老金举例分析:2005 年,企业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水平全国‘平均数是每月800元出头,经连续8年"小步上调",至2012 年已提高至人均1721元。但是,自从去年机关和事业退休人员"悄悄"上调退休金待遇后,企业退休职工热热闹闹"八连调",才增加了几百元,机关退休干部闷声不响一调就是数千元,仍然让不少人颇有意见。
这是客观事实,并非政府没有预估到民意会强烈反弹,并非政府未预见“双轨制”终将消亡,而是一些政府部门(如人社部兼公务员局)依仗养老待遇“双轨制”的幽魂,拼命赶上为自己谋利益的末班车,执行旧政策就成了不二选择。
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退休和在岗职工群体,之所以对包括养老在内的社会保障待遇的不平等越来越不满,涉及两种实际不公平和一种感受上的不公平。两种实际不公平是:其一,直接的待遇差别;其二,机关事业人员不但保障待遇过高,而且个人还不用缴纳保障费用,而城镇企业职工不但待遇相对较低,而且每月还得从工资中扣除保障待遇的个人缴纳部分。 至于感受上的不公平,则在于城镇退休和在岗职工的养老金账目长期寅吃卯粮,资金窟窿越来越大,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担忧日益加重,致使这一占社会人口大多数的、过去和现在都创造了大量社会财富的劳动者群体,在情感上难以接受。
客观地讲,中央政府并非没有看到保障差距加剧社会不满持续积累之危害,也并非视而不见,不打算破解这一难题。
2008年2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曾专门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比机关单位先改一步), 确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先期开展 "并轨"试点。2011年初,国务院公布的《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又再次重申:要在试点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首次把机关纳入其中)。在此基础上,中央和地方都需要在实际层面拿出像样的试点成绩,才能真正取信于民,有效缓解企业职工的”养老忧虑”。
养老"并轨”之所以困难重重,核心有二。第一,操作部门怕"痛",不敢“得罪”一些既得利益群体(实际自己就是其中一员!);第二,一些地方进行的养老并轨试点,既没有设定明确的"并轨"标准,亦没有设定时间限制。至于"积极稳妥推进",除了"标准"和"时限"的双失缺外,更缺少推进路线图并明确归谁进行监督,以至于一些地方的"并轨"改革,迟迟处于脚踏西瓜皮,滑哪儿算哪儿的尴尬境地。
面对当下的时势和民情,留给"并轨"从容进行的时间已经不多。改革的时间窗口若再次被浪费,后果很可能是十分产重的。实现"并轨”,既是收入分配改革的重要内容,亦是当下经济转型,发展实业,稳定局势的现实需要,更是国家长治久安之必须!所以,“并轨”越快,就能化被动为主动,还能得到民意谅解。望不要以“先行试点”,“有效衔接”,“平稳过渡”为借口,无限期拖延!为避免“并轨”再次遭遇光说不练,吁请中央挚出上方宝剑----“不换思想,就换人”,敦促有关部门(为国、为民着想一次,哪怕拿出当年让企业改制的劲头的一半,用给‘自己’“疯长”退休金的“时不我待精神”的二分之一),在认真协商,精心筹措的基础上,确定养老保险"并轨"路线图、时间表以及有实施、有监督的操作标准并向社会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