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房养老”真的能让养老多一条选择?
【导读】:日前,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备受关注,意见中提及的“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政策,一时引爆舆论。
日前,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备受关注,意见中提及的“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政策,一时引爆舆论。
“以房养老”为养老多一条选择
对于各界对政策的解读,亚太城市研究会房地产分会会长陈宝存认为“大家想太多了,存在过度解读。”
“通俗点说,所谓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就类似于典当形式,将房子抵押给银行等金融机构,定期获得相应的资金。”陈宝存分析,以目前30万买房为例,等到老了可能房价已达80万。“要是将房子卖掉,获得80万的现金,那养老的时候,就只能守着这80万过日子。若将房子抵押给银行,定期就可领取相应的金额。”陈宝存提醒,货币是一直贬值的,但房子一直在升值,未来还会一直升值下去,这就预示着财富也会一直升值。“这就预示着,将房子抵押给银行,定期领取的金额理应可以变化,养老人群到手的资金是增长的,是利好的。”
陈宝存表示,该意见只是对养老方式的一种补充,适用人群也仅是鳏寡老人。“这为老人养老多了一条选择,其实是好事。”
南京市老龄委办公室副主任顾玉娥认为,“以房养老”依然是当下养老模式中的一个补充,老人们的生存质量各不相同,不会成为众多老人选择的主流养老方式,而相对集中于没有子女(或子女在国外读书需要用钱)的、高龄独居的,以及那些儿女少尽赡养义务的贫困老人。
顾玉娥的观点得到陈宝存的认同,陈宝存认为,目前中国的国情,养老方式相对单一,也比较守旧,仍以养儿防老为主。
提升行政管理促进各环节畅通
在陈宝存看来,“以房养老”其实是增加了金融创新方式,是一件好事,为市场参与养老多了一条路径。
陈宝存表示,必须承认一个现状,养老金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公务人员交养老保险数额很低,但是获得的养老金数额并不低;一些单位根本不交养老保险;那么大体量的养老金放在银行,一定是贬值的,养老金会去投资,但是投资上出现了问题造成亏损……种种原因也就导致了养老金近年来屡被曝光亏空。
“仅是养老金问题,就有很多机制甚至漏洞需要完善。”陈宝存认为,适时的推出“以房养老”机制未尝不可,但作为金融创新的方式,很多问题还需解决。
陈宝存认为,要想“以房养老”政策能够推广开来,需要在推行过程中坚强行政管理,保证各方利益,从而促使各个环节畅通无阻。
涉及多种问题有待解决
对于国务院发布的意见,有网友疑惑:“百年之后,房子归属权属于谁?”“贷款的数额如何界定?”“如何判定一个老人的生存年限?”诸如此类的太多问题得不到解答。
南师大教授吴亦明指出,倒按揭时间跨度大,假如老人活到90岁,倒按揭30年,中国房价30年内,会涨到什么程度,难以预料。而每套房子的具体评估也很难,涉及到地段、配套、交通等多方因素。“以房养老”牵涉房地产、金融、社保、保险,对运作质量和监管水平要求极高。它既要符合社会效益,也要符合市场规律。
顾玉娥表示,政府出面意味着责任与风险并担,既不让企业吃亏,更不让老人喊冤,实现收益与风险的最后平衡。但她对于未来的“细则”也提出担心,比如房产产权归属与老人子女产生的矛盾如何处理?承担这项任务的运作方究竟是保险企业、银行企业,抑或是与欧美一样有着公益理念的社会企业或NPO,还是政府部门自身?
缺乏成熟的盈利模式可能是阻碍以房养老试点顺利推行最主要的原因。然而,不管不管作何解释,“以房养老”确实陷入“少有人问津”的尴尬,若要完善养老机制,还有太多功课需要完备,不能急于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