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制度似乎走入了一个死胡同
【导读】:社保频道提供养老保险制度进入死胡同?有关的信息,第一次听说养老保险空账还是原劳动保障部公布的截至年的数字,为亿。时隔五年,这一数字猛窜到截至年底的万亿。中国借鉴智利经验。
第一次听说养老保险“空账”还是原劳动保障部公布的截至2004年的数字,为7400亿。时隔五年,这一数字猛窜到截至2009年底的1.3万亿。中国借鉴智利经验再创造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结合(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似乎走入了一个死胡同。 空账1.3万亿之忧 统账结合制度确立后,所谓个人账户的资金,被用于支付当期养老金,从而形成了规模巨大的“空账”,为未来养老金的兑付和社会安全与稳定埋下了危险的种子。
中山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申曙光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造成空账的原因还没有消失,空账就会越滚越大,空账责任最终落实在国家财政方面,随着我国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国家财政的负担会越来越重。” 为解决“空账”可能带来的养老金支付压力,中国在2000年开始了“做实”个人账户试点,目前已有13个省开展试点,做实账户资金为1300亿。但个别省份个人账户做实试点后,对当期养老保险缴费能力形成压力。
特别是最早开始试点的辽宁省已然难以为继,一方面每年需要十几亿元的财政补贴来支付当期统筹,另一方面,账户资金到2008年底的积累已超过500亿元。 中国社科院拉美研究所所长、社保专家郑秉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直言这是制度问题。“目前养老金个人账户的结余有12500亿元,空账也差不多1.3万亿,正好可以把个人账户做实。有条件做实,为什么做不实呢?” 申曙光则带着防患于未然的态度来看待做实个人账户的问题。 “
目前在要不要做实个人账户的问题上还存在争议,为什么有人说不要做实呢,你资金放那里不动有什么用,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做实只是个形式问题。虽然做实了心里踏实一点,但从实际来讲并没有多大价值。”申曙光说。 收益跑输CPI之困 伴随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是社会平均工资的高增长率,这使得只能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债的养老金的投资收益率超过工资增长率成为几乎不可能的事情。而当前在通胀预期升温的形势下,防止养老金贬值开始引起人们的空前关注。
郑秉文表示,养老金账户的保值有三层含义:第一层是票面保值,只是最低要求,只要没有挪用和投资亏损就能达到;第二层是盯住CPI;第三层是随着平均工资的增长,保持养老金的购买力。 有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养老金账户投资的收益率不到2%,而过去9年里,CPI平均增幅为2.2%,这意味着养老基金每年蒸发几十亿,形成了福利的巨大损失。其中,2004年CPI为3.9%、2007年为4.8%、2008年为5.9%,意味着损失上百亿元。同时,由于城镇平均工资过去10年平均增长15%,也使得养老金的实际购买力在持续下降。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讲师吕茵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建议将养老金划到企业年金这种私营部门里做成一个大的账户来运作,充分发挥个人账户的效率,保持其财务的可持续性。 记者了解到,企业年金自2005年以来的投资收益率为14.26%,全国社保基金成立9年来累计投资收益为2448亿元,年均投资收益率为9.75%。自2006年12月,全国社保基金受托管理天津、山西、河南、新疆等9个试点省份的个人账户基金,截至2009年12月31日,年均收益率为18.9%。
全民社保还有多远 现收现付的统账结合制度建立以来,个人账户的种种弊端逐渐显露,以牺牲一代人福利水平为代价的“统账结合”早已不堪老龄化加速之重压,转型成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记者了解到,统账结合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主要是针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问题还是财政包揽,而农民的新农保又是一个新的制度,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管理混乱,制度分割现象严重。吕茵认为当务之急是要给中国基本的养老保险制度定型,建立一个统一的、公平的、科学的、可持续的制度。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保险研究室主任郭金龙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全民养老保险体系的建立涉及很多问题。
目前我们的养老金管理混乱,投资效率很低,未来负债到底是什么样的状况,每年怎么做财务安排,在这种情况下现在的资产怎么去匹配,未来每年的养老金发放怎么安排,这需要一个非常复杂的模型来计算,到现在这个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不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在日前举行的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养老金制度国际研讨会上表示,中国的养老制度尚有喘息之力。“我们当前平均退休年龄不足52岁,而国外一般是60岁以上。
可见我们未来还有10—15年的调整空间。而且通过研究发现,未来养老金支付的高峰和人口老龄化的高峰并不同步,大致延后10—15年。” 郑功成透露,有关部门已经在调研养老金全国统筹制度,有望在2012年前出台相关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