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合绵阳市全民医保覆盖面逐年地扩大
患一个小感冒,以前少说也要花几十元,现在几元钱就能搞定;
生一场大病,以前全家人不吃不喝攒上十多年才能付清费用,现在医保可以报销一半以上;
量个血压,以前要跑大老远去“求”医生,现在偏僻农村也有医护人员上门服务;
以前“真的病不起”,“等钱救命”的悲情故事经常都有发生;现在“有病就瞧”、“病有所医”为每个家庭的幸福托底;
……
没有健康,何来小康?自2009年新一轮医改以来,绵阳市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全民医保覆盖面逐年扩大,基层卫生机构上档升级,公立医院“医药分开”在公众期待中破冰起航……2012年,全市门急诊次均药费与2009年同期相比下降了30.8%,住院次均药费 下降15.3%。
医改阳光,照亮梦想。不少农村老人因为免费体检而流下了热泪,不少陷入困境的群众因为大病医保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病有所医”,是所有家庭的梦想。绵阳市从“保基本”改起,构筑全民基本医保网,减轻了个人就医费用负担
老伴2年住了17次院,花了十几万元!曾经,家住游仙区魏城镇群益村的叶大爷,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
然而,天没有塌下来,有“柱子”撑着呢!结账时,叶大爷自付部分不到1/3。
叶大爷以为这根“柱子”是工作人员,专门为新农合报账窗口送上了锦旗。工作人员笑着告诉他,“柱子”可不是他们,是国家医保政策!
“没有医保,生病硬扛;有了医保,有病就瞧。”截至2012年底,绵阳市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60.61万人和68.34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389.42万人,全市医保参保覆盖率达98%以上。“病有所医”,是所有家庭的梦想。三年来, 绵阳市通过完善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城镇职工医保三项制度,政府、社会、个人三方发力,多层次构筑了全民医保安全网。
扩覆盖。绵阳市通过探索建立引导各类人员长期参保的机制,做好农民工、民营企业、关闭破产企业等重点人群参保工作,使基本医保覆盖人群不断扩大。新农合参合率从2010年起始终保持在99%以上,去年更以99.95%的参合率居四川第一位,实现了全市所有农业人口 “应保尽保”。
提水平。绵阳市通过提高个人补助标准,提高病人住院报销额度,不断降低个人自付比例。新农合筹资标准从2009年的人均100元提高到2012年的人均340元,四年间翻了3.4倍,政策报销比例达到75%,实际住院费用补偿比例已达到61%。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在政策范围内,最高支付限额分别达到了20万元、11万元和20万元。
保大病。绵阳市切实做好基本医保与大病救助的衔接,出台了大病特殊救助政策,在游仙、北川、平武试点41种疾病纳入按单病种和按大额费用限价付费,将尿毒症、儿童白血病等20类重大疾病纳入医疗保障和救助试点范围。新农合将补偿范围扩大至22种,补偿封顶线单独增加至15万元,最高已达到了20万元。
更便民。绵阳市在市本级、涪城、游仙、高新、经开区实行医保政策和管理方式统一,就医结算实现“一卡通”,不仅让群众报得多,而且报得方便快捷,减少了“垫支”、“跑腿”的麻烦。全市卫生行业作风进一步改善,病人满意率达到95%以上。
“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小病拖、大病扛,重病才能进病房”……三年医改,让这样的顺口溜一去不复返了。
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绵阳市从“强基层”入手,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有效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
走进安县界牌镇中心卫生院,目之所及,但见绿树环绕,鸟语花香,病房、床位规范整洁,电子屏幕上滚动着国家基本药品介绍……
记忆中,病房陈旧、设施设备落后、医疗条件差、医护人员少,是乡镇卫生院留给人们的印象。如今,绵阳市绝大部分乡镇卫生院不仅在外观上旧貌换新颜,而且内部功能、就医流程、就医环境均得到了根本改观。
硬件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基础设施上不去,没有好的行医条件,就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就地就近看病就医的需要。借助灾后重建、对口援建的契机,绵阳市对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了改造建设。
三年来,绵阳市卫生重建项目381个,投入资金37.13亿元,市直属5个医疗机构、98个县级医疗卫生机构、275个乡镇卫生院全部进行重建或改扩建,全市新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64个,农村30分钟、城市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已基本建成。
只注重盖楼房、买设备,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再好的设备同样难以提高服务能力。在抓好服务体系硬件建设的同时,绵阳市高度重视软件建设,把更多的人才、技术引向基层。
三年来,绵阳市通过实施城乡医院三级对口帮扶,9个县(市、区)的县级医院中,已有6个创建成为“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个创建成为国家“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5所妇幼保健机构分别创建成国家“三级乙等”和“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
三年来,绵阳市对9个县市区卫生系统管理人员、县级医院骨干医师、乡镇卫生院院长、乡镇医务人员、公共卫生人员等共培训4386人次,培训乡村医生9816人次。在全省率先推行乡村卫生服务体系机构设置、人员聘用、业务指导、药械配送、财务管理、绩效考核“六统一”管理,实行村医乡聘村用。
在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造建设的同时,绵阳市积极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全市275个乡镇卫生院、7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010个村卫生室全部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自2011年以来,全市药价平均下降25.3%,门诊次费平均下降22.8%,住院次费平均下降9.4%,累计为群众减轻医药费用负担1.16亿元。
公立医院是破除“以药补医”弊端的主体。绵阳市在平武县开展了公立医院药品零加价销售试点。半年来,到县外住院人次下降21.08%,县级医院药品价格平均下降14.36%,医院药占比平均下降6.14%;门诊就医人次上升15.43%,住院患者上升9.49%,县域内首次就诊率上升到92.3%。
如今,更多居民不出乡村、不出社区就能看病。3年来,全市无一例重大医疗纠纷发生,无一例重大医疗安全事故发生。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绵阳市以“建机制”为追求,当好群众健康的“守门人”,让群众共享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屈臂、伸臂、拍打、捶击……每周二8时,城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童立,都会来到小区居民冯国玉家中,为瘫痪在床的冯大娘做康复保健。如今,冯大娘已渐渐恢复了部分左脚肌力。
目前,在绵阳市活跃着755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496个健康顾问服务团队。他们能为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免费提供10大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及专家健康咨询、专家预约诊疗、专家会诊等便捷服务。
让群众能看上病、看得起病、看好病,更重要的是让人民群众少生病、不生病。经验表明,只有从制度上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出安排,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才能既体现预防为主、方便居民防病治病,又有效控制医疗费用。
三年来,绵阳市积极探索新型公共医疗服务模式,并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强基层机构与专业机构整合资源的步伐,深化了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涵。在全省卫生系统率先建立并推行公共卫生服务进医院、管理机构到乡镇、健康教育进家庭等工作制度,260余万城乡居民享受到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阳光。
去年,绵阳市通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传染病综合防治示范区项目”,完成了102万城乡群众免费健康体检及建立健康档案,从中为近10万城乡群众患病的早发现、早治疗提供了主动服务。
三年来,通过实施10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绵阳市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已分别达到92.86%和94.72%,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人数分别达到27.79万人和9.177万人,全市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连续十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有健康,才有未来,才谈得上实现梦想。为唤醒全民健康保健意识,去年,绵阳市卫生系统在《绵阳日报》特辟专版,让健康教育进家庭、进社区、进学校、进荧屏……飞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