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户籍新政的三大猜想 农民进城后社保能跟上吗
河南户籍新政的三大猜想 农民进城后社保能跟上吗
日前,河南出台户籍制度改革方案,提出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户籍改革已经期盼了多年,当这一天真的到来时,城市做好迎接新居民的准备了吗?农民对户籍新政怎么看?那些已经放开户口的地方,是否出现了农民蜂拥进城的现象?
城市准备好了吗
户籍放开,会有越来越多的新居民落户城市,义务教育压力首当其冲。养老、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更考验着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
城市教育承受能力咋样
11月13日上午7:30,郑东新区一所小学门前挤满了前来送孩子上学的家长。正准备调转车头去上班的郑州市民刘家琛听到了电台里传来的新闻:河南省户籍制度改革了,农村户口将更容易转成城市户口。
听闻此消息,刘家琛感慨良多。今年8月份郑州市小学新生入学报名时,按照所在区的有关规定,刘家琛的女儿因为不够年龄无法入学,为了让孩子如期入学,刘家琛托了很多关系,最终在开学一周后,女儿进了班。“幸亏闺女今年入学了,要搁到明年,城市户口放开了,那上学的孩子该有多少啊。”
近几年,每到8月份郑州市小学招收新生时,都会有大量新闻报道家长连夜排队等号,唯恐孩子无法按时入学。而许多小学也抱怨招生压力巨大,班额屡屡破新高。
教育部门的信息显示,郑州市区各小学的入学压力一直较大,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金水区和郑东新区更为明显。郑东新区商鼎路附近楼盘近几年陆续建好入住,很多外来人口租住在此。不远处一所小学当年建成招生,每个班的学生即突破了60名。而之前建好的一所小学因为一年级各班人数太多,不得不在学生进入二年级时再拆分增加了一个班。
有关部门表示,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郑州市外来人口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任务日益繁重。早在2000年,郑州市就出台了《郑州市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2007年保障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被列为郑州市政府“十件实事”之一。自2010年以来,郑州市每年都在新建扩建中小学校。
最新数字表明,2012至2014年,郑州市区共拟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95所。截止到今年8月底,其中40所中小学竣工并投入使用。但大量外来人口子女以及不断落户的新市民子女入学压力依然不减。
户籍放开后,郑州市常住人口子女无疑将会增多,如何应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压力,将成为考验郑州市政府的一道难题。“如果外来人口转成了持有郑州市户口的市民,有多少子女要入学,我们现在也无法说清。”一位小学负责人表示,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明年将面临更大的招生压力和更多的新问题。”
城市能提供完善的社保吗
11月17日,已入冬的天气有些许寒冷。瑜伽教练孔琳琳一早起床赶着去辖区派出所,“去办我的居住证。”
孔琳琳离开家乡许昌在郑州市已经居住了2年,她也听到了河南省户籍制度改革的消息,很希望真正能成为郑州市居民,享受到郑州市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项目。
作为省会城市,郑州对外来人口颇有吸引力。自2013年11月1日起,郑州市开始推行新版居住证,目前共有300多万流动人口通过居住证受益,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这张“卡片”也被外来人员看成是郑州户籍改革的过渡。
而外来人口普遍关心的如何加入郑州市社会保障系统,日前郑州市有关部门并没有给予具体的答复。《河南省深化户籍改革制度实施意见》则明确指出,要把进城落户农业转移人口完全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进城落户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单位就业的,随同单位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当地的失业保险;灵活就业的,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随迁未就业家庭成员可参加迁入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也好,住房保障也好,归根到底最关键的问题是,城市财政是否有足够的实力,承担起新增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支出。”一位专家表示,如果流动人口迁入城市在财政上可以落实社会保障这部分支出,那么城乡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并轨的具体措施就能快速制定出台,户籍制度改革也才能真正深入下去。
新朋友来了,你准备好了吗
按照深化户籍改革制度的实施意见,不久的将来,郑州市将会迎来更多的城市人口。对于这些“新市民”,郑州市居民还是有心里话想说。
“欢迎新居民加入进来,因为郑州市离不开这些建设者们。”16日下午,郑州市黄河路122院的老住户张大姐说。“但是我也很想说几句心里话,城市和农村的生活还是不一样,进城后有些习惯还真得改改。”
张大姐所住的小区目前租住了不少外来人口,有些住户还住了多年,张大姐和他们相处和睦。但让张大姐犯愁的是,其中有些租赁住户在小区院内堆放大量杂物,垃圾随意抛洒,或者停放多辆三轮车,导致小区内环境差不说,院子里几棵桃树、无花果树、石榴树的果子早早就被摘光了。“以前可不是这样的。”
而出租车司机王师傅说起来也有同感,“我希望政府能组织一下培训,每位进城工作或者成为市民的人都可以自愿去学习,了解城市运行的规则和纪律,比如遵守最常见的红绿灯信号,电动车别骑到机动车道里,要不多危险啊。”
另一位开书店的“老郑州”则不同意他们的看法。他说,城市是所有人的家,新落户的人来自五湖四海,他们有各自的生活习惯,能给一个城市带来丰富多彩的文化,这才是城市的魅力。
而在随机进行的街头小调查中,15位接受采访的郑州市民表示户籍制度改革是个进步,但城市需要提高管理水平、完善公共配套措施。
农民心里咋想的
杨万东 农村人向往城市的教育和社保,而非城市生活。有的愿意弃农投城,有的还有顾虑。农村与城市,哪个户口更值?尚待时间检验。
农家人的舍与不舍
11月15日下午,家住林州市桂园区曲山村的李存伏在林州市红旗渠大道上扫马路。这位已经70岁的老人身板结实,拿着扫把的手挥洒有力。
“迟早要进城的,这是潮流啊。”李存伏说,虽然他和妻子还是农村户口,实际上过得却是城市人的生活:到市场买菜、在马路上干活。几年前,他过的还是传统的农家生活:自家田地里种菜、种粮食,住的是带院墙的老房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现在,他和妻子到城里跟孩子一起住。孩子在林州市上班,他们已经适应城市的生活。
按照目前农村养老保险的标准,李存伏每月领到近100元的养老金;医疗保障来自于新农村合作医疗。李存伏在老家还有一个占地不到四分的老宅子。他对养老金的变化很有兴趣,“如果转为城市户口,养老金肯定会提高一大截子吧?不用孩子给我养老钱了。” 但当地年轻人与李存状老人的想法不尽相同。
“转成城市户口,我们能得到什么?”三十来岁的付新维快人快语。他是林州市东岗镇南坡村人,本地农村户口,一直在农村生活。11月16日傍晚,付新维告诉记者,虽然他对城里也有向往,但他不会轻易放弃眼前拥有的东西。
东岗镇离林州市区有20公里,属山区,盛产核桃和花椒,人均不到1亩2分地。付新维有两个孩子,大的已经读小学了,小学在镇子上;小的不到3岁。
付新维的收入来自两方面:春夏秋季的时候,他外出打工,到冬季的时候,他就回乡,卖当地的土特产。他有一辆小货车,利用这个货车,把山货拉到东岗镇、附近的河顺镇甚至林州市里卖。他靠打工和卖山货的收入一年大致有6万元。“种粮食还有一些收入,感觉现在的日子过得比较有保障。”付新维说。
付新维的父母都快60岁了,身子都硬朗,两位目前对养老并不操心,付新维兄弟两人很早就订下协议:如果父母干不动农活儿的时候,他们两个人平均分担老人的生活费用;如果父母遇到大病,其费用也由他们兄弟来承担。
付新维和弟弟以及父母都有各自的宅基地,他和弟弟的房子翻盖不久,父母的房子还是20多年前盖的,但都足够结实宽敞。
“我现在唯一想要的是孩子能够享受城市孩子那样的教育。”付新维说,在当下,唯有读书才能有出路,他小学毕业,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干些苦力活儿,他想要孩子通过读书走出去。“想想未来的变化,真的放弃眼前在农村的生活,然后去到城市里,我有些不舍。”
快递员的梦与现实
“不为别的,就是为了享受农村无法享受的待遇。”李自军是郑州一家快递公司的快递员。他来到郑州已有10年。他是南阳邓州的农村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