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离全民社保还有多远
2006年以来,上至官员学者,下至普通百姓都在悄悄地进行着一场争论,争论的焦点是,中国有没有能力、有没有必要推行西方福利国家那种全民社会保障体系。显然,今年全国“两会”的代表和委员们也不会绕过这一热点话题。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陈凤翔指出,瑞典、芬兰、德国、法国等国家已经形成了覆盖广、层次高、功能多的社会保障体系,这种全面而广泛的福利网络对社会稳定与和谐起了积极作用。那么,中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如何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给更多的老百姓以更好的社会保障?
将更多的人,特别是将农民纳入社保范围,消除老百姓对于年老、疾病、失业的后顾之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但现实的情况与理想相差甚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何平介绍,全国有7.8亿农民,直到2005年,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居民为5400万,不到农民总数的7%。除此之外,只有部分地区农民享有最低生活保障和零星救济,而城镇人口享有的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和就业、教育、医疗等救助,农民几乎没有。
最新的数据显示,全国1.2亿农民工中80%没有保障,1.38亿乡镇企业职工既未进城保,也未进农保,4000万失地农民“进城”后也未能得到有效保障。
因此,有专家指出,从中国社保基础和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中国尚无能力建立全民性的社会保障,尤其是农村的贫困人口太多,搞全民社保不现实。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铁军却不这么认为,他表示,只要下决心调整社会政策,确立全民社保目标和推进全民保障,没有理由认为中国农民多、农民穷就难以搞全民社保。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丁宁宁对全民社保也非常乐观:“中国目前GDP可能要超过20万亿元,财政收入达到3万多亿元,外汇储备9000多亿元。就中国经济总量和实力而言,我们现在有条件解决全民社会保障问题。
”“解决全民社会保障,经济能力不是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迎生认为,财政每年拿出1600亿元左右,基本可以将医疗保障全覆盖;拿出1000亿元左右,基本可解决包括农民在内的养老问题。正如经济学者吴敬琏所说,从每年上万亿的公费吃喝、公费用车、公费出国等支出中节约一部分,“全民低保”的费用已经足够了。
近年来,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在全国推行了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的试点工作,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为实现“全民低保”创造了有利条件。而能否实现“全民低保”,不仅要看客观条件是否具备,更重要的是要明确思路和目标。“基层解决社会保障不是看经济发展,而是看政府的公共服务。”北京大学教授李玲说。
“中国社会保障总体思路和目标还不够明确,也没有形成大体系、没有一个时间表,而且对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关系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些误区”。世界银行社保专家于小庆说,中国在“十一五”规划中始终强调要在“有条件”的地方扩大农村低保和困难救助,可越穷的地方越没有条件搞社会保障,这对各级政府公共财政责任的要求就更高。因此,在相对贫困的农村搞低保等社会保障等问题上,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