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账户变脸 个人账户由虚变实
“个人账户调整后,我以后领取的养老金是不是也会少呢?”
“少的那部分去哪了?是不是去填空账了?”
“我老的时候,还有养老金可用吗?”
在得知了养老金的个人账户政策调整后,不少人都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而在网上和媒体上,对养老金政策调整的讨论也日趋激烈。毕竟,这是一个关系着世界1/5人口老年生活的问题。
3%的调整“劫富济贫”?
事情源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近日的一次发言,在解读“十一五”期间我国劳动保障政策时,田成平表示,从2006年1月1日起,个人账户的规模统一由本人缴费工资的11%调整为8%,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单位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
人们对该政策调整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个人账户里的钱少了!”
事实的确如此,但个人账户规模的减小,是否会减少未来的养老金领取数量呢?答案似乎并不明确。
现在执行的养老金制度,是根据1997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下称《决定》)建立的。该规定将城镇企业职工分为三类,一为所谓“老人”,即决定实施前已经离退休的人员,他们仍按国家原来的规定发给养老金,但要按照《决定》执行养老金调整办法;二为“中人”,即改革之前已经参加工作,但还没有退休的职工,他们的养老金分为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过渡性养老金、补助性养老金;三为“新人”,即改革之后参加工作的职工,他们的养老金按基础养老金加个人账户来核发。
按照《决定》,在构成养老金的几大要素中,基础养老金是按照退休前一年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发放,其中缴费年限不满15年的按15%发放。也就是说,这个数是个死数,人人平等。而过渡性养老金针对《决定》执行前的企业职工,其计算标准为对职工1997年前工作年限的总缴费工资指数化的1.4%,对大多数人来说,也同样是个确定的数字。惟一存在变数的,就是个人账户。
根据规定,领取养老金时,个人账户部分将会把缴费本息按照10年的标准逐月发放。也就是将本息除以120。此次调整,直观上来讲,个人账户的资金显然是减少了。
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养老司司长焦凯平也同时表示,尽管职工个人账户的规模可能将降低至8%,但改革绝不会以牺牲职工待遇为代价,职工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标准不会降低。原因是从2006年起,虽然个人账户的规模统一由本人缴费工资的11%调整为8%,但同时,基础养老金月缴标准也由月平均工资的20%变为 30%。
也就是说,由于养老金两个部分的“此消彼涨”,养老金总额的变化不见得是一定向下的。
“其实3%的调整,个人并不见得吃亏。”一位在社保中心工作的人士向记者表示。
他向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职工平均工资计算,每月少划入个人账户的为工资的3%,一年即为工资的36%,按照现有规定,缴纳15年后即可领取养老金,共少划入个人账户的资金为月平均工资的5.4倍。而每月基础养老金则多领取月工资的10%,10年下来就多领取月平均工资的12倍。“你说,谁亏谁赚?”
同时,他也向记者表示,由于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的特点,此次调整对收入高于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人来说是“吃亏”的,因为他们个人账户减少的资金量要大于以后领取的水平,收入越高,“吃亏”越多,但对于收入低于平均水平的人来说,养老金的总额则是上升的。“这实质上也是一定程度上的收入调节吧!”该人士评价到。
意在做实个人帐户 那么,养老金个人账户的此次调整,最主要的意义在于什么呢? 田成平在介绍时,曾强调是“为了与做实个人账户相衔接”。而据记者了解,一些长期关注中国养老金体制改革的专家也对此表示了赞同。
有专家指出,做实个人账户,首先是要划清个人账户同统筹账户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在财务账户上的独立,一定要得到保障。此次将企业的3%划入统筹账户,实际上也正是把个人账户变成名副其实的“个人收,个人支”的账户,而不再仅是现有收支中的一个虚拟概念。
1997年,国务院的《决定》确定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框架,统一了具体实施方案。但对于个人账户这个概念,仅仅是作为一个计发方法,实际上,就只是一个名义账户,无论是在财务上还是在金融体系上,个人账户并不存在。
由于个人账户仅仅是一个虚拟账户,所以在对养老基金财务的管理上,实行的是混账管理的办法,即允许统、账基金相互调剂使用,以基础养老金代替基本养老金。
没有做实个人账户,就无法割断统、账基金之间的联结,锁定统筹基金的债务。一些地方为了满足当期的支付需要,大量动用中人和新人积累的个人账户基金,这就造成了个人账户的空账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郑功成教授认为,基本的养老保险分为两块:一块是强调公平性的社会统筹,另一块就是按个人名义设立的个人账户,从法律来讲,个人账户是个人私有的,但现在却把两种不同的制度合并成为了一个制度,这就是造成了个人账户的空账问题。如果当初统账结合模式是两个板块的话,这个制度就不会出现个人账户的空账。
由于持续地扩大统筹基金的现实债务,个人账户空账规模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据估计,目前养老金的个人账户缺口正在以每年1000亿元的速度增长。
有专家认为,从法律上来讲,个人账户养老金是职工的个人产权,国家不提供财政兜底责任。所以这种统账结合、混账管理、‘空账’运行的局面只能是改革初期的 “权宜之计”。如果不做实个人账户,不实行养老基金分账管理,从根本上锁定政府的财务负担,建立各级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分担机制,个人账户空账问题将严重危及到新建的社会保障制度。
2000年,辽宁省开始实施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试点,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也是试点主要内容之一。据了解,到2002年底,辽宁共积累个人账户资金近48亿元,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据了解,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曾计划在2005年底完成“做实个人账户”的工作。但由于一些原因,该计划不得不延后。此次对个人账户的调整,专家认为,这将是下一步骤的“热身”,相信今年年末,明年年初时,国家还将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将做实个人账户全面推开。
如何拆解空账死结 虽然统账不分,混账管理是造成大量空账的原因,但根本还是在于基本养老基金缺乏所致。即便是未来做实个人账户,已造成的缺口仍然是引人关注的问题。
目前社会上对空账缺口的具体数字说法不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前任部长郑斯林曾给出2.5万亿元的数字,而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项怀诚更倾向于引用世界银行5月份提供的研究数——9.15万亿元,但这个数字是到2075年的预计缺口数字。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李绍光近期的研究表明,从1997年到2033年期间,这个缺口可能将达到8万亿元人民币,据了解,测算中的利率、工资水平和增长率、养老金增长率等主要参数来源于中国银行、国家统计局等官方机构公布的数字。
无论最后的测算数字是怎样的,人们更关心如何能填补天文数字的空缺,如何能保障人们未来的养老。
李绍光带领的课题组指出,在8万亿的隐性债务中,约有4万亿元可以通过现有的社会统筹解决,但剩余的4万亿则需要政府以各种方式融资解决。基于中央和地方所承担的不同历史责任,其中一级债务中的2万亿,应当由中央政府承担;次级债务中的约2万亿元可以由地方通过划转国有资产等办法来偿还。
另外,课题报告还认为,在做实个人账户的前提下,从2032年起我国养老金债务开始下降。如果我国养老保障制度能平稳推进,做实个人账户,30年后养老金缺口将得以填平。但这个假设的一个前提就是养老金的覆盖范围逐步扩大至多数劳动者。
由于养老金制度的特点,使得养老金的资金规模同参与人数有着直接的联系。据了解,目前包括4000多万已退休人员在内,我国上年末的参保人数只有1.6亿多人,仅占城镇人口的30%左右,不及劳动力人口的15%,覆盖率不到世界水平的一半。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覆盖的城镇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职工中,参保人数 2001年以来的平均增速为4.04%,也已低于离退休职工人数的平均增速6.64%。如去年缴费职工12242万名,领取养老金的人数达4100万。
据了解,国内一大城市的某区社保中心,2004年养老金的收支比为1:1.69,收支相差严重,关键问题就是居民中离退休人员较多,而多数职工则是外来打工者,多数参加养老保险。目前我国国内的劳动力同退休人员的比例为15:1,但其中相当大一部分为未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工,这是造成我国虽然劳动力人员比例不低,但养老金收支存在巨大差距的原因。
2000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全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达1.3亿,65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到2030年,我国人口结构将从现在的15个劳动力供养1个老人变为3.3个劳动力供养1个老人。“未富先老”的预言一步步逼近告诉大家,留给解决问题的时间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