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养老体系从速为宜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中国人口出生的高峰期,那时出生的人正成为中国现在主要的劳动力,但到2040年左右,这些劳动力都将成为退休者。
有关研究表明,届时80岁以上的人口可能高达1亿。而由于独生子女政策,到那时的许多家庭都是4-2-1结构(4位祖父母、2位父母和1个孩子)。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即使能够保留下来,也将面临人口结构的挑战。
现有的社会养老体系,却一直在历史欠账和个人账户空账的阴影中运转。
近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宣布:从2006年起,个人养老账户规模,将由本人工资的11%调整为8%,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单位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这一措施的实施——如果能改变以前挪用个人账户资金的问题,又能以配套措施保障国家的财政补贴到位、落实企业年金——那无疑是做实个人养老账户的一个突破。也将改变此前“缺口—挪用—更大的新缺口”的恶性循环。
但这只解决了增量的问题,对于以前的存量问题如何解决,还没有相应的说法。比如,2.5万亿元的养老金缺口如何弥补?
7400亿元的个人账户空账如何填平?还没有纳入养老体系的85%的劳动力人口,有没有解决的时间表?1997年中国开始实施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保制度,其基本架构是,养老金由国家、企业、个人共同负担,资金来源主要由财政补贴、企业年金、个人缴费资金三部分构成。在这个体系建立之前,国有企业老职工没有养老金储蓄。
他们在职期间,实行的是低工资制度,变相地把自己的养老金,输送给了国家或单位。也因此,国家和单位许诺,要包揽他们的养老保险和退休工资。虽然没有养老金账户,也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积攒足够的养老钱。新制度实施以后,这部分人的养老金就突然没了来路,新旧体制的转变带来了巨大的资金空缺。现实的做法是“寅吃卯粮”:用新缴费的在职职工的养老金,支付国企老职工的养老金需求。
此外,部分地方政府统筹资金的“缺斤少两”,企业的少缴欠缴,也造成巨大的养老金缺口。对于历史欠账,政府应该主动买单。既然国企老职工的养老金是存在国家和国企中,那么从现有的财政收入、国企利润和国有股份转让或减持收益中,每年拿出一部分来偿还历史债务,就是合情合理的。而对于养老金体系建立后形成的拖欠,则应该以法律手段,明晰责任并设立惩罚机制。只要这个巨额养老金缺口不加以弥补,“缺口—挪用—更大的新缺口”的恶性循环就无法突破,中国的养老体系就可能长期在痛苦中煎熬。
切除长痛,需要快刀斩乱麻。各级政府应在财政增收中,大比例安排资金弥补历史欠账,即使无法短期实现,也应先以法律形式确认,并确定时间表。现在做实个人账户的做法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但它是否意味着从2006年开始,任何个人和机构,都不能再挪用个人养老账户里的资金,从而迫使相关政府部门弥补历史欠账?我们只能等待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进一步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