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慧勇:英国养老金“一国两制”
范慧勇:英国养老金“一国两制”
今年以来,不断恶化的经济形势尤其是资本市场的跳水行情,使英国施行了整100年的现代养老金制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除了此前人们普遍关注的巨额养老金缺口外,一个横亘在政府公共部门和私营企业雇员之间的养老金制度鸿沟,也伴随着证券市场高潮的退却赫然暴露在世人面前。
12月16日,当英国部分公共服务部门雇员的养老金被失误地多发了十几年的消息曝光后,关于彻底改革现行养老金制度的呼声再起,首当其冲的就是如何改变目前英国政府部门和私营企业之间日益加深的养老金制度鸿沟,也就是如何消除“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失衡现象以及由此造成的税务黑洞。
养老金公私鸿沟
作为世界上最早、曾经最完善的福利制度之一,英国现代养老金制度到今年整整100岁了,它是由1908年时任的财政大臣大卫·劳埃德·乔治(David Lloyd George,1916—1922年间任英国首相)在旧时维多利亚老弱救助慈善体制上建立的国家统筹养老金制度。从1908年养老金法案实施至今的100年时间里,该制度由单一的免费养老金模式,逐渐演进到个人缴费并与收入挂钩等多渠道蓄资的国家养老金制度,以及商业养老保险为补充的多元模式。
如今,一个普通英国人的养老金通常至少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国家基本养老金(State Basic Pension),由政府通过国家保险(National Insurance)体系征收并发放,覆盖几乎所有的退休公民;另一部分是国家第二养老金(State Second Pension),是由所在工作单位代理扣缴并投资的部分,本着多缴多得的原则。由于第二部分的养老金占个人养老金总量的大部分,退休人员的生活质量与其紧密相关,因此显得尤为关键,而英国养老金“一国两制”的问题也就出在这里。
在现行制度下,政府公共部门职员包括公务员、国家公费医疗服务(NHS)员工、教师、警察和军人等的养老金是由政府统筹扣缴,并以财政税收担保支出的,不受任何资本市场的波动影响。退休人员按照在职时工资的一定比例领取足额、随通胀率稳定攀升的养老金。
反观私营企业员工的第二养老金,则由于单位扣缴,为了使这部分养老基金保值增值,往往会交由专业公司通过资本市场进行投资,因而很容易受市场波动影响实际发放金额。比如今年的股灾已经让这部分养老基金贬值了35%左右,如果加上英镑贬值、通货膨胀和储蓄利率下调,情况更加糟糕。
一个是建立在以政府税收为保障的旱涝保收的制度上,另一个建立在市场风雨飘摇波动的浮萍之上。很明显,在职时有同样收入的一名公职人员和一名私企员工的退休生活将迥然不同。私企员工如果想得到公职人员同样的养老收入,只能是在职时多缴养老金、延后退休以及冒更大的市场风险使其基金投资保值增值。而过去多年股市大丰收的年头里,私企员工的养老金反超公职人员退休金的情况,在现实中碰巧没有发生过。看来,制度鸿沟已然横亘在民众面前,并随着次贷金融危机的蔓延恶化而不断变宽加深,同时越发严重的还有相关联的更多问题。 “金蛋”砸出财政黑洞 由养老金“一国两制”造成的最直接的影响是财政入不敷出和公共、私营两类机构就业的严重不平衡:一方面是公职人员队伍急速膨胀、养老金过渡依赖本已重负税收的财政黑洞;另一方面是私营企业人才萎缩、养老金贬值带来的资金严重短缺。
最新的数据显示,在经济危机肆虐的过去3个月里,英国私营企业裁员超过12.8万人;而国家公职人员不降反升,逆市增员扩招了1.4万人,达到总数580万人,占英国所有就业人数的五分之一。
英国国家统计局(ONS)的另外一组数据显示,从1998年到2006年的8年间,英国公职人员增幅高达25%,而同时期私营企业员工的增幅只有3.8%。其中至少有10个地区的公职超过总就业人口的40%,个别区域高达57%。想必离共产主义不是太远。
公职人员的膨胀直接增加了财政负担。仅仅养老金一项,就平均占英国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15%—30%。根据英国最大的工商企业游说组织英国工业联盟(CBI)预计,目前英国政府公共部门养老金短缺在1万亿英镑左右并且不断攀升。
与此同时,私营企业员工的养老金缺口高于1550亿英镑,由于私营企业养老基金的市场化资本运作,目前的跳水行情可能使这个数字翻倍。
上述的养老金缺口中,尽管公职的部分远远大于私企部分,但是大多数公职人员能够在60—65岁安心退休,并按时按量领取足额的养老金。而私企部分的差额则需要员工自己赚取,因而退休年龄将普遍延后至65—75岁之间。
很显然,公职人员建立在纳税人基础上的养老金制度要比私企员工的优越,难怪有人将公职人员的养老金称之为“金蛋蛋”。也正是这个金蛋蛋,将英国财政砸出来个大洞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