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并轨还要等多久
养老双轨制又成了热点,据报道,2008年开展事业单位养老改革试点的5个省市,5年过去,一点改革的动静都没有。
“回归体制”是对养老双轨的屈从
周东飞:有两组数据能呈现不公,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社会保障绿皮书》和《中国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状况调查》显示,在被调查者中,75.4%的职工养老金不高于2000元,而92.3%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却都高于4000元。另一组数据来自全国人大代表许振超的调查:2012年青岛机关和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一般在4500元至6000元,甚至还要多,而企业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在连续涨了7年之后才达到目前的1500元到1800元。
陈方:养老双轨制以“制度的形式”明显把退休的人分成了三六九等,机关事业单位编制职工和公务员,享受着“超企业退休职工”的待遇,完全可以说,这贬低了企业职工及其他从业者的社会地位与尊严,而且还激化了社会矛盾。从本质上说,我认为养老金双轨制是一种歧视政策。
李妍:养老双轨不仅加大了贫富悬殊和社会分化,对整个社会的就业平衡和人才流动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高校就业大军拥有最灵敏的嗅觉,他们纷纷涌向政府事业单位。职业自由选择当然是正常的,但如果这种选择成为一种社会趋势,就只能说明,不公的待遇其实已经扭曲了人们的职业取向,并间接影响着其他私有企业、民营企业的人才空间。
陈方:李妍说的一点不假。我举个现实的例子。市场类媒体的从业者基本上都属于“体制外”的,也就是没有编制的。可别小看这个编制,10年前我刚毕业那会,社会正呼吁“到体制外去”,那时候应聘者根本不在乎编制,因为大家相信将来编制会越来越没用的。可10多年过去了,编制的好处一点没少。
没有编制的只是“社会人”,将来养老和企业退休职工差不多。所以,一些媒体人回到体制内去了。比如进机关,或者回到学校当老师。为什么出现这种“回流”,我觉得大家还是担心自己的“养老”问题。
郭广英:同样的人,同样的劳动,养老金上却差一大截。就像我跟我的老姐妹,一块进工厂,工作的年限一样,年轻时都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付出了很多的劳动,但只是因为调到了不同的岗位,人家后来去了事业单位,现在退休了,待遇相差得可不是一点半点了。
利益阻挠之前其实还有观念的阻挠
李妍:一旦推动养老金并轨,就必然意味着所有就业人员都将纳入到一套统一的养老体系中,对那些政府事业单位的人员来说,他们的利益将被直接触动。首先,他们数倍于普通企业职工的优厚养老金可能因为并轨被调低。其次,现在不用缴的养老保险费,也可能变成必缴,这也将触动他们眼下的利益。据统计,目前全国机关事业单位总人数超过3000万,这么大的群体的利益将被触及,要动他们的蛋糕,可不是容易的事。
陈方:在谈现实利益阻力之前,其实还存在着根深蒂固的观念阻力。有学者就认为,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相对优厚是正常的,他们认为这部分公职人员,受教育水平和普通工人不一样,他们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龄晚,人力资源投资高,同时工作效率也更高,理应得到较为优厚的回报。在他们看来,之所以社会舆论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制度怨言太多,不是因为事业单位和公务员的退休金太高,而是因为当前企业职工的退休金太低,已经影响了一部分老工人的基本生活。如果这些观念上的分歧没有得到共识的话,那么改革是很难进行下去的。
周东飞:在讨论具体的改革路径之前,有些思想疑虑还是需要首先解决掉,否则改革就是一句空话。以养老为例,基本养老金必须是众生平等的,这是社会保障应当解决的问题。它不但保障干部、职工,而且应当保障农民。只要是公民,到年龄,都应当得到保障。因为,这体现了公民在社会权利方面的平等。
郭广英:养老金并轨受阻,是因为什么,咱说不清楚,也许是因为国家财力不够?不过没钱也不能阻碍公平,人跟人应该是平等的,劳动者跟劳动者也应该是平等的。为什么都干活了,却有的挣钱多,有的挣钱少?甚至干得更多、更累的,反而拿得更少?这可不公平啊。
李妍:不管是在职时的不平等,还是退休后的不平等,不管是生前还是死后的不平等,其实多是因为,把自己放在跷跷板更高一端的,往往是那些规则的制定者。现在的养老金并轨也是,政府事业单位人员处在高端,他们是规则的制定者,社会要想把跷跷板压平一点,肯定难。他们既是裁判员也是运动员,不仅是政策设计者也是执行者。要让他们内部自主产生改革的积极性,这不太符合人性。
陈方:在我们为并轨呼吁的时候,还有一种声音格外刺耳,他们认为,按照国际惯例,公务员由于没有额外收入,在社会化养老的基本制度下,一般养老金替代率要高出社会其他阶层。
郭广英:说公务员没有额外收入,养老金就应该高一些,这话让人接受不了。难道企业退休工人还有什么额外收入吗?我也有从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岗位退下来的老朋友,我退休走养老保险,她们比我高一倍还多。生活上自己跟人家差得很远。人家旅游、平时玩、买衣服,消费就很大方,我就得考虑考虑。周围很多跟我退休金差不多的人会出去找个临时工作,我自己也做过,帮别人看孩子,挣点零花钱。
养老并轨,我们迫切需要一张时间表
周东飞:在1992年之前,没有所谓双轨制,因为那时候,只要是“国家人”,到退休的时候,都由国家给照顾。当然,农民除外。1992年是一个分水岭,因为这一年,中国引入了养老金制度。最初的打算,是不分机关、事业单位还是企业,都必须按照“新人新办法”,叫养老保险,退休后到社保领养老金。如果按照这样一个制度初衷,就不会有以后的所谓“双轨制”了。可是,具体执行的结果,却是企业先走一步,机关事业单位暂不改革。双轨制由此形成。
现在,养老金并轨呼声越来越强烈,有关部门仍然宣称,并轨并无时间表,又是为什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王国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政策制定者需要摆正位置,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阻碍政策的改变和进步,否则那就是改革的绊脚石了。”
陈方:关于养老金并轨的呼吁,除了民众,每年的两会也都是热点话题。但是官方并没有明确回应,目前基本可以明确的是,“十二五”期末将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而养老金双轨制、延迟退休年龄和养老金投资运营等方面的改革,则预计要延至“十二五”之后。2012年年底的时候,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表示过,“双轨制”终将合并统一。但是至于时间表,压根没提过。
周东飞:养老金并轨这件事,真的是需要所谓顶层设计。有些事情,就像我们刚才分析的那样,靠部门靠地方来推动,他们因为有自己的顾虑、纠结和羁绊,往往无法进行实质性的行动。这时候,就只能是指望高层推动了,因为在人们的印象中,唯有高层才能超越利益的羁绊。我们也特别期待,这种期待会被落实,而不是被顶层设计所搁置。
李妍:从目前来看,上面会出台一个大方向的政策,但具体到下面怎么执行,仍然需要一个操作细则,而这,又十分容易演变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此前,很多人期望通过制定《社会保险法》来打破双轨制,但2010年10月底颁布的《社会保险法》只规定,“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养老保险的办法由国务院规定”,这意味着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养老金的改革并不在《社会保险法》覆盖范围内。而公务员养老,个人无须缴费以及退休金全额从财政列支却是公务员法的一项硬法条。这实际也意味着,养老存在三六九等的不公平,相关法律其实也是源头之一。如果要说顶层设计,这样的法律改变与设计,是不是应该首先想到的?
周东飞:我觉得法律不是问题,法律是人制定的,也可以由人来修改,无非是通过正当的程序,并且真正代表民意而已。现在最紧要的问题,是有没有改革的决心,如果下定决心要改,那么一切操作层面的东西,都不成问题。如果根本就没有决心,那推诿改革的理由可以说有一大堆。
陈方:套用一句老话,只要想改革,办法总比困难多。为什么当初改成“双轨制”说改就能改,而且落实得很彻底,而现在要“并轨”了反而拖拖沓沓,说白了,还是愿不愿意行动的问题。“双轨制”养老,发挥了多大作用暂且先不说,在变革的过程中,改革能不能彻底,不是取决于办法的多少,而是被改革群体的博弈能力和话语权的问题,企业退休职工为什么容易被改,那是因为这个群体在社会上的地位不高说话的分量不够啊!
郭广英:现在总流行说时间表,尽快消除养老金双轨制带来的不平等,我们就需要一张明确的时间表,把我们的养老金涨上去。别让退休的企业职工老在社会的底层呆着,让我们也敢上大商场里买几件高档服装,每年也有一个远途的旅行,甚至也能出国看看。别看我说的这些大白话,事实就是这样,养老金高的朋友能很轻松地做到这些,而我们就得使使劲才能做到,甚至使劲了也很难做到。
双轨制改革也有一个先动起来再规范的问题
李妍:不管是顶层设计还是法律保障,养老金并轨都需要具体设计。这方面,有关部门也不是没有动作,比如,对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曾进行了9连调。不过,9次连调的总和,还比不上政府事业单位一次调整的幅度,最终结果就是差距越来越大。
郭广英:我是2005年退休的。刚退休的时候,退休金每月755元,现在每月1680元。印象里,刚退休那几年没涨过,后来好像每年都跟着国家政策涨一点,每次大约涨10%吧。
陈方: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主任杨燕绥建议,从改革那一年开始,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退休金每年下降一个百分点,同时政府为其建立职业年金,职业年金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此消彼长,而个人拿到的金额不变。这样退休金会逐渐降下来,降20多年后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都跟老百姓拿同样的基础养老金。与此同时,由职业年金带动的中国的养老金市场也形成了。专家说的这个职业年金的钱由谁来出我不清楚。我知道一些企业是有职业年金的,但这是效益好的企业,效益不好的企业怎么办?
李妍:本来人社部是期望通过试点城市取得改革推广经验的,先从事业单位改革入手,再进一步改革公务员养老,结果没想到,第一步就被卡住了,尴尬到现在。目前来看,只有深圳推行的公务员养老改革有实质动作。他们采取“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一个方向是:凡是在2010年7月13日之后新进入深圳市事业单位的职员,将实行新的养老保险缴费制度;另一个方向则是针对公务员,要求2010起新进入的公务员购买缴纳养老保险。
这种方法听起来还是挺有效的,不过当地人社局局长的总结,却也耐人寻味。他说,经测算,改革后的事业单位职员养老金和现行的退休待遇大致相当,“如果改革推进后整体上公务员利益不受损,就算是我们改革成功了”。这是不是也意味着,即便是进行中的养老并轨改革,也对政府事业单位人员的利益考虑得过于周全,以不直接触动其利益为成功的标准。
周东飞:也许,在阻力特别大的时候,妥协是必要的。但前提是,改革必须动起来。改革也有一个从先动起来,到再规范的问题。动起来,总比口口声声说“没有时间表”要好。另外,分享一个关于双轨制并轨的路线图:全国人大常委郑功成教授就曾提出一个“三步走”的改革方案:第一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承担起养老缴费义务。第二步,将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与职工养老保险对接,前者改为“基本养老保险金”与“职业年金”,分别与企业退休金中的“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对应。第三步,所有养老金实行共同的增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