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养老金双轨制“不能再拖下去”
【导读】:近年来,有关养老社保的话题倍受关注,养老金双轨制更是长期以来饱受争议。
近年来,有关养老社保的话题倍受关注,养老金双轨制更是长期以来饱受争议。中国社科院近日发布《2012社会保障绿皮书》和《中国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状况调查》。调查显示,近四成人认为养老金过少,甚至不能满足生活需要。不同养老保险制度的养老金最低200元,最高10000元,相差近50倍。
由中国社科院组织完成的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显示,我国现有60岁以上老人1.85亿,加上企业50岁退休和事业机关55岁退休女工总人数,享受养老金待遇人数高达两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五分之一。与此同时,养老金保值增值方面,社保补贴从1998年的24亿元到2011年的2272亿元,从占GDP的0.03%到0.42%,数目上极大地提高了,但累计2万亿的社保余额还是被放在银行里,很多年的收益率低于CPI增幅。
现行养老金保障体系,是先对不同人群进行划分后再加以设计的,这种设计带有短缺时代的明显的计划色彩。养老金双轨制的存在,是不公平感产生的一大根本原因。人民网最近所作全国“两会”调查也显示,98%网民认为废除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双轨制的条件已经成熟。
老有所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应该追求并努力达到的目标。同样是老人,目前养老待遇差别太大!当然,养老金待遇存在差距,并不一定意味着都是不合理差距。如果这种差距是由个人基于贡献不同的合理职业收入差距、自身养老保险缴费多寡差距造成的,无疑就不能简单地视为不合理。但公务员和相当一部分事业单位人员在职时不用缴纳养老保险,退休后却能领取高于企业人员的养老金,退休金多数由国家财政支付。城镇职工(居民)养老保险、新农保均需个人缴费,但养老待遇却远为逊色。至于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虽然个人缴费之外,政府补贴程度较高,但具体的补贴水平仍相当低,如新农保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仅为“每人每月55元”,这就是公众觉得非常不平衡的地方。因此,养老金不应该因为在工作年限内从事的工作不同而有过于悬殊的区别。
对养老待遇公平的诉求,引发公众对于“双轨制”的强烈改革的呼吁。养老双轨制改革之所以“不能再拖下去了”,不仅仅是因为既有的养老制度设计不公平,更是因为如果“再拖下去”,一方面不仅公众的不满会更加强烈,另一方面,改革的既得利益阻力以及相应的改革难度、成本,也势必会越来越大,乃至不断形成一种积重难返之势。早点打破这种不合理的制度,有益于建设和谐中国及社会矛盾的化解。2013年初,国务院再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实现了“养老金九连增”,月人均养老金将达1893元。虽然国家年年为企业退休职工涨养老金,但相较于不断上涨的公务员及事业单位退休金,养老差距过大问题很难改变,仅是同地公务员退休工资三分之一。年仅10%的微调幅度肯定解决不了多少差距,企业退休人员不禁要问,本是同根生,贡献也相同,待遇差三倍,何以论公平?
目前我国以养老、医疗为代表的社会保险分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企业职工、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等多种制度,急需整合改革管理体制,增强社保在实践操作中的公平性与效率性。因此,建议增加企业职工的养老金,保障企业退休职工的生活水平。同时,建议同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实现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有效衔接。而长远来看,建议取消养老金双轨制,填平目前存在的较大保障落差。
(作者系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