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医疗教育养老“三座大山”制约居民消费
一些专家认为,扩大消费不能只盯着居民消费,政府公共财政承担的公共消费,应该对整个社会消费起到“带头”和“兜底”的作用。目前我国公共消费还是一块“短板”,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保障供应不足,这导致居民收入大部分被沉淀到生活必需领域,抑制了消费增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坚定不移地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那么,究竟如何让老百姓敢花钱、乐花钱呢?代表和专家纷纷为此把脉。
刺激消费还需缩小贫富差距
一些人大代表和专家认为,近年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市与农村、不同行业及群体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贫富分化较为严重,成为扩大消费的制约因素。
资料显示,我国基尼系数从2000年开始越过0.4,进入国际公认的收入差距较大阶段。尽管之前连续四年回落,2012年基尼系数仍高达0.474。去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1:1,而一些行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更大。
“一般来讲,收入分配平等合理,有助于促进社会消费;反之,收入分配差距越大,社会消费倾向就越低。”全国人大代表、经济学家、辽宁大学校长黄泰岩说,这是因为富人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他们要么消费倾向低,将钱用于储蓄或投资,要么热衷于海外消费和奢侈性消费,这对拉动我国经济帮助不大。而低收入人群虽然消费意愿高,但消费能力差。同时,较大收入差距的长期存在,也使消费结构的调整升级出现失衡和断层。
民盟中央常委韩建敏接受采访时表示,收入决定消费,所以繁荣城乡消费市场,核心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推动收入结构合理化,才能夯实居民消费的基础。
莫让投资“饥渴症”束缚消费冲劲
国家发改委原主任张平近日在两会上透露,去年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51.8%,超过投资贡献率的50.4%。
一些代表认为,虽然这一局面可喜可贺,但一些地方对投资却持有较高的“依赖症”,对刺激消费一是不重视,二是缺办法。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增长虽然进入快车道,但居民的消费率(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仍偏低。
黄泰岩说,一些地方出于政绩考虑,追求立竿见影的GDP增长,患上了投资“饥渴症”。孰不知,过多的投资将造成产能过剩、产品积压,如果没有消费互动,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或成为无效投资。
“现在很多地方关注消费,多半是被投资过剩倒逼出来的。”黄泰岩说,因此各地要高度重视消费,通过扩大就业、建立工资增长机制、出台补贴政策等来刺激消费。
消费仍然“后顾有忧”
“别看这几年我国居民收入增速跑赢了GDP,对于一般的家庭来说,一场不期而遇的大病,就可能把生活条件打回原形。”来自辽宁鞍山的基层代表张素荣说。长期以来,医疗、教育、养老一直是制约居民消费的“三座大山”,虽然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目前仍难解决阻碍释放消费能力的“后顾之忧”。
一些专家认为,扩大消费不能只盯着居民消费,政府公共财政承担的公共消费,应该对整个社会消费起到“带头”和“兜底”的作用。目前我国公共消费还是一块“短板”,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保障供应不足,这导致居民收入大部分被沉淀到生活必需领域,抑制了消费增长。
全国人大代表、民营企业家于洪说,应充分发挥政府消费“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完善各类社会保障,搬掉压在居民消费头上的“大山”,释放其消费能力。
谁来保障“有尊严地消费”
随着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由生存型(解决温饱)向享受型(追求舒适)加快升级,群众对消费的需求不断丰富,热点频出,亮点频现。但当前的消费环境,却在不断地影响人们的消费信心。
于洪表示,在一些地方,市场上还存在假冒伪劣产品、秩序混乱、监管不力等问题,难以保障消费权益。因此,有必要从“软”“硬”两个方面抓好消费环境。
一些商业人士认为,既要加大消费市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发展,合理化扶持汽车、旅游、文化娱乐等消费方式,也要大力整顿市场秩序,打击市场乱象。
“政府要用政策杠杆撬动、引导居民消费,同时也要担当好‘保护神’的角色,使居民敢于消费,乐于消费。”于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