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公积金贷款买不了二套房 仍“认房不认贷”
深圳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央行新政针对商业房贷
央行都已经通知对首套房实行“认贷不认房”政策,为什么公积金贷款不认?有市民称自己已经缴清首套房贷,但想要用公积金办理贷款时被告知仍需按照二套房政策执行。深圳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表示,央行政策主要针对商业房贷,公积金贷款不在优惠范围内,目前仍执行“认房不认贷”政策。
9月30日,央行、银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住房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提出,对拥有1套住房并已结清相应购房贷款的家庭再次申请贷款购买普通商品住房,将执行首套房贷款政策。受“认房不认贷”的房贷新政利好影响,不少深圳市民开始为购买二套房做准备,不过有市民反映,其准备用公积金办理贷款时却遭遇“政策不一致”的情况。
陈先生2005年购买了一套70平方米的房子,因为老人孩子住在一起拥挤,一直希望买一套面积大一点的二套房。“银行都可以算第一套了,为什么公积金不行”,陈先生称,其房贷已经缴清,按照最新的“认房不认贷”政策,申请银行商业贷款时可以享受首套房贷的优惠政策,陈先生更希望申请比银行更为优惠的公积金贷款。但公积金中心告知,其明显有房产,只能按照二套房的相关政策。
深圳市住房公积金相关负责人告诉南都记者,按照目前深圳执行的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第二套住房公积金个人房贷首付比例不低于六成,认定的标准仍是“认房不认贷”,即以名下房产为标准,是否还清房贷并不影响。“央行发布的房贷新政策主要是针对商业房贷,公积金贷款并不在该项优惠范围内”。
深圳公积金贷款杯水车薪 购房者被逼至大亚湾
用公积金贷款买房,可省十几万。听起来很美好,可买不起房的人根本无机会享受,对于许多从外地来深圳打工的人而言,这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公积金不能在异地贷款买房
不料商业贷款首套房贷利率竟上浮15%
在深圳工作七年的张寻梦,本是河北人,如今已成功转为深户,可是面对2万元/平的房价,他也只得转战到惠州买房。今年4月,正值房贷紧张之时,他在大亚湾买了一套89平的房,总价54万。在申请公积金贷款之时,却被告知深圳的公积金不能在异地贷款买房。楼盘销售又告诉他,只能在坪山某家银行申请商业贷款,最后没有办法,毫无经验的他只得照办。令他至今无法释怀的是,首套房贷款利率竟然上浮15%。他遗憾地表示,如果公积金可在全省通用,能在异地贷款购房,就不会出现今天的状况了。
张寻梦称,如今每个月要从工资中扣去700元公积金。尽管公积金卡中的余额已经超过2万元,但因为不能贷款,他只能提取。令人伤心的是,可提取的总金额才1万元,相对于54万的总购房款来说,微不足道。他真心希望,公积金制度改革,让异地贷款买房成为可能。
每月只缴95元公积金
贷款买房不知等到何年何月?
准备在深圳买房的小周也不好过,她的公司每月只为员工缴纳95元公积金,一年才2280元。而她来深圳才三年多,到目前为止公积金卡里的余额仅7000余元。按照深圳住房公积金的有关规定,公积金贷款额度为计算公积金可贷额度的公积金账户余额的12倍,那么她连10万元都贷不到。
她本想在深圳买一套80平左右的商品房,但房价太高,她根本无力承担。她也曾想过买一套统建房,但一次性付款压力仍然太大。她本以为在深圳买房可以享受公积金的好处,却发现贷款限制太多,不是你想贷款就能贷得了的。如今小周依然在努力奋斗着,只是希望公司能够给员工缴更多公积金,也希望公积金贷款能少一些限制。
没必要也从没买过公积金
买基金比这更靠谱
胡超是湖南人,来深圳三年了,从未缴存过公积金。在接受腾讯大粤房产采访时,他说:“公司连社保都没要求买,公积金连提都没提。”不过,他认为,在深圳没必要买公积金,“钱都不够花,买那玩意儿干啥?”
“深圳房价2-5万元/平,工资上万元才能还清房贷,而我们公司平均工资才5000-6000元。所以说,深圳不是你想呆就能呆的。公积金省得再多,你也得耗费几十年在这个城市。照我说,女生可以考虑嫁给深圳人。男的嘛,大多数还是得回二线城市。”总之,他认为,深圳房价太高,公积金贷款只能缓解一点点购房压力,买基金比买公积金更靠谱。
从未想过买房
缴存公积金不如发钞票
毕业就来到深圳,至今已经差不多一年半了,可小吴依然心心恋恋着要回老家。她说,在深圳没有安全感,也没有归属感。她从未想过要留在深圳,更从未想过要在这里买房,因此,公积金对她来说,没有多大的意义。
她向腾讯大粤房产表示,公司是按照最低工资为员工缴纳的公积金,也就是,每个月只缴纳90.4元,每年提取一次,都不足以支付人家一个月的房租。她笑着说:“这跟没缴有什么区别?还不如发现金给我,省得我去提取。幸好,深圳的公积金制度还比较人性化,离开深圳的时候可以将公司缴存的部分也提取出来。”
这四个人虽为个体,确是一群人的缩影。缴存公积金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本意是为职工解决住房难题,而如今多数人却无法利用。曾经的保障,已然成为多数人的负担,少数人的福利,故而被认为是“劫贫济富”。在这样的背景下,制度是否该变一变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