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加强和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 深化社保一体化
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桂村实施出租房“中介式服务”,图为全村出租房情况图。
本报记者 余荣华摄
常住外来人口接近780万的首善之区,加强和创新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
北京:让流动有序 让成果共享(新观察·平安中国基层行⑤)
本报记者 余荣华
流动人口,对首都而言,是一道沉甸甸的考题。
根据北京市2012年统计公报,全市常住人口2069.3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773.8万人,占比为37.4%。数以百万计、居住不满半年的流动人口,尚未计算在内。
如何构建适应首都发展的人口格局,让流动人口既能流动有序,又能共享发展成果?北京正在破题。
以房屋管人,变后置管理为前置服务
“村里有个中介站,帮你把房来出租。”走进京郊大兴区的黄村镇桂村,立刻能看到醒目的宣传标语。
流动人口来到城市,首先要租房,而出租房又容易成为治安案件多发、影响平安稳定的薄弱环节。
桂村户籍人口共有800余人,住在村里的流动人口却有约3000人。人员庞杂,来来往往,治安如何不出问题?强管理,先抓服务。村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站站长桂建忠介绍说,从2009年起,村里抓住出租房这个“牛鼻子”,实施“房屋中介式服务”。
全村的出租房屋统一登记造册,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不能出租。流动人口进村租房,先到中介服务站登记,再由流管队员领着去看房选房,最后与房主签订合同及各种安全责任书。村里还主动与周边企业对接,为企业员工集中租房。桂建忠说:“服务全免费,我们还能代办暂住证等。”
来自湖北的吴从华、吕红珍夫妇,在桂村的桂源街开了一家电信小商铺。吕红珍说,这家店就是村里的中介服务站帮忙租的,“村里人领着找房子,签合同,让人放心,有保障。”
在中介服务站的档案柜里,每套出租屋、每个企业都有一本档案,房屋状况、出租人及租房人信息一目了然。“以房管人,我们将传统的后置管理变为前置服务。”大兴区流管办主任乔登林介绍,大兴在村级设立300多个房屋出租便民点,在农民的回迁楼小区成立中介服务站,既便利了群众,也实现了人房的有序管理。
为了调动基层积极性,大兴还通过“以补促管”、“以奖促管”等形式,将流动人口管理与村干部的奖励考核、村民福利分红相挂钩。
在青云店镇垡上村,每一间出租房都事先拍照,录入电脑,可随时查询。村里还承诺,流动人口租房时按实申报子女情况,村镇负责安排入园、入学。服务站站长陈国正自豪地说:“全村1500多个租房人,没有一个情况不清、证件不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