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基层医改的目标是“强基层”但同时需要保障医生利益
这几年,基层医改的推进力度很大,群众“看病难”和“看病贵”的双重压力有所缓解。
基层医改的目标是“强基层”,为的就是要把患者留在县、乡、村和社区一级,给人满为患、一号难求的大医院“减减负”,真正起到“分流渠”的作用。要想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把握住其中的关键环节:调动基层医生的积极性。
这其中的道理很明确:任何政策都要依靠人去执行,否则再精巧的制度设计都会停在纸面、流于形式。医疗改革要成功,必须要让医生自觉自愿地投入进来,成为制度的维护者、政策的执行者,因此,他们的利益和诉求应该成为改革关注的焦点。
然而,基层医生的积极性常常遭遇“挫伤”。
比如说,取消药品加成之后基层医疗机构实施收支“两条线”,医生的工资财政包干,而绩效工资所占比例又不高,造成多看病少看病收入水平难以拉开,一旦陷入“大锅饭”,医生很可能“磨洋工”,甚至向上推诿病人。
再比如说,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医生上升渠道有限,基层条件又比较艰苦,很多人干一辈子都很难腾挪,造成不少医生转行,医学院毕业生不愿到基层工作,“医生荒”频频出现。
新医改实施以来,更倾向以患者为中心制定设计政策,现在,该听听医生的诉求了。
医生希望收入有保障,劳动价值有所体现。那就不妨尝试突破绩效工资的占比限制,适当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比例,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医生希望向上晋升,未来有发展前景。那就不妨把编制用活,实施县、乡、村一体化,把编制收在县一级医院,再以下派的形式让医生去基层服务,干满一定的期限仍返回县医院工作,能上能下、能进能出。
医生希望养老有保障,那就支持乡村医生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按规定领取养老金,政府拿出实实在在的投入,逐步提高养老金水平。采取补助等多种形式,妥善解决好老年乡村医生的保障和生活困难问题。
综上所述,为了进一步缓解大医院的医疗资源紧缺问题,合理充分的利用基层医院资源,是大势所趋。同时,基层医疗改革能否顺利推进,更大的取决于基层医生的积极性,在保障他们的利益前提下,才能做到共赢。